发布于:2024-12-03 16:22:14 来源:智能制造 点击量:14次
长话短说,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将我们近20年的企业顶层架构咨询经验(曾经的疑惑、掌握的内核、问题的澄清等)做个系统性的分享,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助益。这个系列会将恒讯时代EA方法论的重点陆续介绍给大家。本篇先做一个引子。
“Enterprise Architecture”是指复杂的业务或组织体系的架构(也称体系结构),在国内早期的商业领域翻译为“企业架构”,后在国内政府的组织体系优化中又被称为“顶层架构”,实际上,美军国防部、军兵种和机构等也称为“Enterprise Architecture”。那么,具体叫法就要结合相关的行业、组织、语境。
架构为战略而生。一个企业的体系结构直接反映这个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典型的如专门的财务服务企业主要为别的企业提供财务服务,因此它会分科建立对外的财务服务部门,构建财务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的财务服务。而其他的科技类企业、制造类企业等,其主要目标是研发或生产,而财务则是为了支持这一些企业的业务运作而生的,因此它们能雇佣前述的专业财务公司为其提供财务服务,而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自建财务部门。
从Zackman框架到FEA/FEAF、TOGAF、APQC、DoDAF等等,在软件开发、政府体系、商业领域、国防领域等都产生了众多用于解决当前复杂组织体系构建问题的架构方法,这些架构产生之处,多是未解决某个特定领域的架构问题,比如FEA是未解决美国联邦政府的组织体系架构而产生的,它以政府对外服务绩效为中心构建体系结构;而DoDAF则产生于美军C4ISR的建设,并以作战能力为中心;TOGAF侧重于构建完整通用的架构框架和标准的工作方法,但相对的其落地就会变得更重量级。
架构是点和线编织起来的条理化知识体系,架构中的目标、能力、组织、活动、系统、基础设施等构成了构建架构所需的实体,而实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各种关系,两者交织起来形成架构的整体。又因为实体和关系的不一样,而归类为不同的层次、视角。进而这些层次、视角拼装为复杂的架构体系。理清不同的层次、视角、实体、关系的明确定义、边界和使用方式,就能合理的运用各种架构。
任何架构的开发都需要一个起点,一个刚刚建立的初创企业,由于其人数很少、业务处于孵化期,往往不会专门考虑企业架构问题,其企业组织体系的规划往往以业务本身为锚点,围绕业务“本原”展开工作。随企业规模稍大,便会划分出更多的业务部门,分管不同的业务,此时这些部门往往与企业所做的“业务”保持着较高的“对应”关系,即微波炉业务部就是做微波炉的研发,而不会做烤箱的研发。再进一步企业萌生出业务优化的需求时,便会考虑部门内部或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甚至流程再造,一部分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求组建财务、人事流程中心等业务部门。
在本世纪初开始,随着大型、跨过公司的逐步发展和互联网等技术推动带来的行业变革,大规模的公司面临着更高层级的业务重组,此时便产生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企业架构规划方式。就是在企业的战略层下面增加更具象化的能力层,以宏观展现企业的“业务蓝图”,并试图将企业的各个业务部分描绘成一套高内聚、低耦合的业务组件,并通过业务组件重组的方式“可视化”的规划企业重构的路线图,并对其中的关键业务组件进行重点规划和投资。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国防部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这体现在美国防部的JCIDS流程系统和DoDAF框架的变化中。能力立足于“代表”业务本身,而不是业务的流程、组织、系统等某个单一实现方式,业务是“赚”钱、“服务”客户、“开发”产品,不是组织、流程、系统。换句话说,组织、流程、系统虽然在适合的条件下,能够反映业务的某个方面,可以通过变革来提升业务水平,但它们并非是业务——以能力为中心是帮助复杂组织体系回归初创企业“以业务为中心”的初心。
以能力为中心的企业顶层架构方法论变化是近20年来架构领域的最重大变化之一。我们在06年开始引入并落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方法论,为一些行业所做的咨询项目,在相关行业成为了标杆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又将这套经验应用在了DoDAF领域。本是同根树,一树开两花。
战略能力化--能力组件化--组件服务化--服务中台化
战略能力化、能力组件化是对业务架构的变化,组件服务化是对应用架构的变化,本世纪初的SOA还需要仔细考虑将遗产系统整合的服务架构下,而现在的微服务则直接面向了服务化架构,正如2009年发布的DoDAF 2.0的变化一样,就已经在讨论未来服务视角(SvcV)可能完全替代系统视角(SV)——服务架构替代应用架构。服务中台化则是对技术架构的变化,随着通用软件技术的进步,基础基础软件越来越强大,甚至封装了原有的应用层的一些通用功能,并具有很强的定制能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中台,则能够最终靠技术架构层定制应用流程,而相对的,原有的应用架构则进一步变薄。
企业顶层架构是用来解决企业存在问题的,企业在发展,架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抓住内核,扩展适用。
在传统的信息化规划时期,企业顶层架构通常以应用系统规划为主题,在制造业领域,往往以SAP、Oracle等大型商业套件支撑应用架构规划,形成以某个企业软件产品为中心的应用架构。这样的应用架构体量大、不易更改,在大的行业变革时,会造成信息化的改进滞后。
在SOA兴起之时,在应用架构中,则同时出现服务层和应用系统层两层,以服务层的规划实现企业现有应用系统的集成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其优化成本也很大,但优化成功后的收益又很高。而在微服务阶段,则软件开发直接以微服务组件、轻量化的服务架构为基础,服务组件开发速度、变更效率更加高,业务升级、技术迭代也相对更容易。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则更加侧重数据架构规划、数据管理软件建设和数据资产管理,以及通过数据资产激发的业务创新和智能服务。而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数字化、智能化需要以企业原有的信息化为基础,信息化时代所积累的信息化系统和知识经验经过数字化洗礼,而其所积累的数据资产是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而这些变化,也需要企业顶层架构方法论的关键点或局部细节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架构的内核永远在企业的本体上,有效的架构是对促进企业业务发展能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架构要素上发力,而真正重要的是:
上一篇:企业组织架构流程体系
下一篇:星期二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