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

发布于:2024-12-23 10:57:35  来源:智能制造  点击量:14次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层次地融合,形成的具有强大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载体。

  (1)创新驱动力强:集群内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2)知识溢出效应大: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共享。

  (3)产业自我升级能力强:集群内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4)区域经济带动范围广:集群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增长,还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效应,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在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1)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集群通过集聚高端要素和资源,提升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起的产业的快速发展。

  (3)提升国家竞争力:集群的发展增强了国家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了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自“十三五”以来,国家格外的重视并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支持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快速推进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布局建设了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共创建了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集群已成为各地推动重点产业“四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集群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重要路径。

  截至目前,我国共创建了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集群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业集聚效应。

  长三角地区以20个集群位居首位,大多分布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领域。环渤海地区紧随其后,拥有18个集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是其主要产业方向。珠三角地区以15个集群位列第三,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长江中上游地区则有13个集群,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和生物技术是其重点发展领域。

  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长三角地区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在高端产业领域占据优势;环渤海地区凭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在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突出;珠三角地区则充分发挥其开放创新和产业配套优势,在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发展;长江中上游地区则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布局。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构建创新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集聚高端要素和资源,集群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集群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集群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环渤海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产业链整合,推动了传统医药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加速了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最后,集群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集群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例如,珠三角地区的移动网络产业集群,通过搭建开放创新平台,促进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具体案例方面,北京市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是一个典型代表。该集群通过持续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形成了涵盖基础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丰富场景、开放生态、治理体系等的高效集群发展模式。目前,人工智能核心上市公司中,北京市占全国的比重约50%,充分体现了集群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创新方面的巨大优势。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重要路径。

  随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现有的体制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短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集群内企业快速创新和灵活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治理机制。其次,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碎片化、重复化的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1)优化治理结构: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模式,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系统化、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侵权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载体是推动集群持续创新的重要支撑。当前,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类型单一、功能不完善等。强化创新载体支撑成为集群发展的当务之急。

  (1)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创新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商业化评估等服务,降低创新风险。

  (2)中试基地: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中试生产条件,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3)场景应用实验室: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实际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迭代和产品优化。

  (4)产业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通过加强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1)加强固链: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2)推进补链: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3)实施优链:优化产业链布局,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4)强化强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影响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和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的建设。这三类集群在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上各有侧重,但都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协调各方资源。

  (2)完善政策支持: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化营商环境。

  (3)推动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

  (4)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统筹推进这三类集群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能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

  (1)构建协同创新网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网络。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简化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促进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

  (3)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4)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

  (5)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整体创新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够吸引和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1)加强人才链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2)完善资金链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集群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优化数据链配置: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数据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数据安全保护,营造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

  通过加强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等要素配套,可以有效优化国家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创新生态,为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核心动力。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集群将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集群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将积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将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集群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全面创新改革的先行示范地,为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集群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发展环境。

  (1)优化治理结构:探索建立更高效、灵活的治理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模式。

  (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系统化、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集群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侵权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将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产业创新模式的演进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发达国家纷纷面向新兴产业启动新型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动重大战略领域颠覆性创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全球产业创新模式的前沿阵地,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1)加强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场景应用实验室等创新全流程创新载体,促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全流程整合。

  (2)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提升集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整体创新发展。

  (4)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和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通过这些措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